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UCLA-第一學期


有些事情前一陣子太忙了沒時間po
今天整理相機的記憶體順便寫一下:p

最前面這一張是湖人隊的主場。

底下是Lakers Girls



再來是UCLA介紹的豪華篇:

UCLA最有錢的學院: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話說UCLA大部分的教室都長得像是演講廳,大概就跟物理系的演講廳差不多等級,不過會稍微舊一點就是了XD

不過我以前一直以為國外的大學上課的教室應該是愛在哈佛裡頭,半圓形的桌子,椅子有輪子的那種XD

結果我到UCLA之後,只有School of Management有那種教室,大概是因為念MBA的都是有錢人吧.....這邊除了建築物精心設計之外,還有離教室最近的停車場,裡頭都是高級名車@@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跳級生、資優生與揠苗助長

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很適合評論這個話題的人,因為我除了跳級失敗過一次之外,其他兩個我的感受都很深。

話說我小學的時候其實有跳級失敗過,應該是小一或是小二吧,反正說我智商不夠高就是了。小二的時候成績也沒多好,所以沒抓去考資優班XD

不過在那個號稱"五育並重"的小學裡頭,我是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了兩種劇烈差異價值觀的衝突。我爸媽雖然沒有誇張到會拿那些字卡什麼的東西,但是在功課上從小就是要求"一直往前念",雖然沒有跳級,但是自己應該當作在念別的年級去念高年級的東西。但是,我們那個小學的氛圍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所謂的五育並重就是,人家在打球、比田徑,無論你功課好或不好,這些東西假如沒有的話就會被人家看不起,當然,音樂、美術也是一樣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寒暑假都要寫一些自己寒暑假在幹嘛的文章,然後我寫出來的東西老師看到就會接近崩潰。小學的寒暑假我是要自己訂出一個日課表,按表操課的,幾點到幾點算數學,幾點有卡通可以看都是白紙黑字(那時候還要用PE2來打字)。老師看到課表崩潰是因為她知道我一定早就唸完她要教的東西,然後就會上課嗆她或是看小說= =這種作法另外一個後遺症就是我變得和同學的世界脫節,不看八點檔、不聽流行音樂、也沒看Jordan打球。

每次我老媽去學校都會被告一堆狀,然後講得好像我爸在揠苗助長,或是我們家都不重視人格教育一樣(五育並重跟人格教育好像有差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數學競賽,三個人一組的班際對抗,我們班不知道怎樣只去了兩個,另外一個同學是心算高手,(被我拿來當計算機用...我那時候人緣不好大概也跟我這類的作法有關XD),然後我那時候也不知道是覺得時間不夠還是怎樣,完全沒有去思考老師到底是期待我用什麼方法算答案,全部都是用代數解,印象中全部都被我解出來了。最後什麼名次都沒得(才四班...沒名次就是~嘿嘿),給了我一個特別獎,獎勵我們兩個人力戰三個人的精神.......

言歸正傳,原來8A文章裡頭針對性的評論我在這邊就不講太多了。我想討論的是,究竟怎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

第一句浮出腦海的話是文公的"你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舉的例子是,有些父母親工作非常的繁忙,沒時間管孩子,然後就給孩子很多物質上的東西來彌補。但是他覺得這種父母沒資格講自己愛孩子,因為他很明顯的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孩子之前:假如繁忙的工作只是為了求得一家溫飽,那父母和孩子都沒有選擇;但假如工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太多,原因就在於父母親幫孩子選擇了"用一個溫暖的童年去換錢"。

跳級生和資優生大概有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屬於一個少數群體。我一直很贊成將真正的資優班(就是由真正資優生而不是績優生組成的),因為在這樣一個注重成績的台灣教育體系裡頭,一個資優生在一個普通班級所遭遇到的排擠基本上難以避免。當然有些人資優生同時在人際關係那一方面也有特殊的才華,讓他可以在一般的班級之中獲得相對正常的人際關係,但更多的情況是資優生必須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心力來經營他的人際關係。

那假如我們以後身為父母,要怎麼抉擇呢?照美國的作法就是,隨孩子去,他選擇什麼都是他自己的。在台灣我父母第一個就站出來不同意吧,他們一向覺得幫孩子選擇最好的路是父母的責任。也許父母多了三十年的經驗,可以看出來哪個方向比較好,但是他們真的比孩子瞭解自己喜歡什麼嗎?

揠苗助長有很多種,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唸書時間換來的跳級是一種,但是我覺得還有一種更常見的揠苗助長,父母、師長和教育體系剝奪了孩子瞭解自己的機會,進而讓他們失去了選擇自己生命型態的能力。無論是對是錯,孩子的價值觀永遠受到父母最大的影響,假如父母抱定了"念好書就好",養出來的孩子缺乏人際關係能力一點也不奇怪。

價值觀的對錯真的非常難以判斷,就是有父母自己學術成就不夠高,所以想要培養孩子變成學術大師;搞不好有父母就是覺得自己沒辦法過小開的生活,拼死拼活也要讓自己的兒子當小開。但是,回過來想,這些作法其實都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潛在因子:有一天孩子對於父母幫他們選擇的人生感到懷疑的時候,他們一定是把矛頭轉過來針對當初為他們作選擇的人。相對的,假如他們是自己選擇了一條錯的路,那他們也需要學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越寫越多,越來越離題XD大概是今天念細胞生物學念到抓狂吧XD